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朝政府的惨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讲,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而在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这场战争犹如催化剂一般,使得各种矛盾以及权力之争,更加明朗和尖锐化。
太后与皇帝之间矛盾的公开和进一步加剧,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变化。
这一点,甚至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当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外埠的官绅阶层之中,盛传着“母子异心”的说法。
的确,甲午战争促使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这场战争使得两者的矛盾,由以往的朝廷权力之争,扩展到政治见解、治国方针的对立。
慈禧太后出于一己之私,在内政方面,一切因循守旧,把注意力集中到培植亲信势力;控制朝廷权力上。对外则退让妥协,满足列强的利益要求,以维持现有的统治秩序。
光绪皇帝则要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增强国力,抵御外辱。
在清朝的最高统治层内,由于存在着两个权力中心,两种治国方略,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太后和皇帝为核心的,具有不同施政主张的两个官僚集团。
它们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帝党”和“后党”。
人们习惯上,将围绕在光绪皇帝周围,努力贯彻执行其政策方针的政治势力,称为“帝党”;把慈禧太后身边,着意奉承其意旨的官僚集团,叫作“后党”。
“帝党”和“后党”也可以说是甲午战争的产物。
因为虽然早在中法战争时,光绪和慈禧周围都各自集结了一批大臣,但那时无论是政治见解,还是君臣关系方面,都还处于雏形阶段。甲午战争中,双方反复较量,政治主张更加鲜明,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
“帝党”和“后党”都是由朝中具有一定影响,甚至地位非常显赫的官员组成。
在“后党”中,恭亲王奕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掌握朝中政柄时间最长,而且也最能干。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六弟。当道光在世的时候,奕以其聪明能干而非常受宠。咸丰做皇帝以后,则因此而遭到猜忌。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咸丰五年,因为为他的亲生母亲静皇贵妃争皇后封号,被罢去军机大臣等职务。
咸丰六年,英、法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迫不得已,任命奕为清朝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分别同英;法、俄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奕�第一次在政治上与慈禧的紧密合作,是在咸丰帝去世之际。那时留守北京的奕,同身在热河避暑山庄的慈禧,遥相策应,密切配合,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推翻了咸丰帝临终前制定的辅政大臣班子,帮助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奕�也因此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依照军机处模式成立的,乃是清朝晚期最重要的一个权力部门。总理衙门的官员,被分为大臣和章京两级,由亲王一人总领。主管各国外交和通商、各关税务、保护民教、各处招工、陆路通商、边防疆界、设埔保工、南北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等,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关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实际成为清朝的“内阁”。
但是奕�同样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双方之间存在着权力倾轧。中法战争中,慈禧曾找借口,罢去了奕�的议政王等一切职务。
当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了应付危局,架空光绪的权力,不得不再次启用奕�,命其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不久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