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道 > 正文

鲁迅“退出”教材不代表被遗忘
2013-09-05 16:49:28   来源:天府评论 刘艳秋    0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这其中,包括鲁迅的文章《风筝》。  鲁迅先生的去留,又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这其中,包括鲁迅的文章《风筝》。 
 
  鲁迅先生的“去留”,又一次引起一阵不小的舆论喧嚣。各方议论中,反对的声音尤为显著,理由无非是鲁迅“退出”了,批判精神又该由谁来继承? 
 
  诚然,这种担忧有它存在的语境,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批判精神。可它忽略了一个前提:孩子能否肩负起继承批判精神的重任?不少教师反应,鲁迅的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掌握。甚至不少的孩子对中国的历史还没有全面的了解,他们又如何能能透过深邃难懂的文字,领悟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忧思? 
 
  所以,“无人继承批判精神”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反驳。鲁迅的思想再重要、再深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灌输给刚上初中的孩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文学的理解更是如此。冰心读《红楼梦》,直到中年才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兴亡盛衰。让初中的孩子读“祥林嫂”,或许他们的印象也只会停留在祥林嫂的“喋喋不休”上。 
 
  因此,与其让孩子在课堂上硬背鲁迅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如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感悟鲁迅的“民族魂”。当孩子逐渐了解了那一段历史,即便没有教材的引导,他们也会找来鲁迅的杂文与小说细读。这时孩子们对鲁迅的认识,相信远比课堂上听空洞的说教来得深刻。 
 
  此外,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是历史的必然。韩石山先生曾说,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上占得数量太多了,这不利于学子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好作家那么多,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类型的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作品会不断涌现,我们又何必将思维固化在鲁迅先生身上?仅仅因为一篇文章的退出,就把问题上升到遗忘鲁迅的地步,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笔者人生的一大憾事,就是老师过早的在课堂上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以至于后来每一次翻开《红楼梦》,都挥不去僵化的认识。这种憾事,不应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上演。而鲁迅“退出”初中教材,说不定是阻止孩子跳进“思维固化”的另一种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 教材 风筝

上一篇: 王立军暗恋谷开来不能自拔
下一篇:村支书敢叫板“西门庆”,谁之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