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要问,什么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东西,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养生”。你看,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每天都能看到养生者的身影;书刊报纸,期期都有养生的栏目,电视广播,更是天天播讲养生的讲座。可以说:养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养生热折射着时代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然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健康长寿,想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养生呢?“养生是指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身心护养活动”。(李其忠语)显然,养生不仅是指生理上、医学上的养身,更是意识的、思想的、心理的、精神上的养心,是更高境界、更高层次上的养生,是健康体魄的灵魂所在,也是养生的精髓。养身是基础、养心是导向,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古今中外,那些养生的大家和高寿者,无不与他们的注重养心有关。
现在的问题是:养生虽热,可养生的质量和效果并不乐观。人们越来越功利化,物质增加了,可幸福感、快乐感越来越少。而慢性病、富贵病却在增多。一些人过多地依赖原有的养生方式,一说养生,就是吃保健品,就是进健身房,就是听养生讲座……有个三十几岁的白领,月薪3万,在40岁前的奋斗目标是月薪翻番,加班加点是常态,弄得焦头烂额,疾病缠身,经常吃保健品、去健身房也没有效果。还有一私企老板,事业非常成功,可养生保健对他来说基本没有多少作用,终日苦不堪言,后来两位病人终于还是靠心理疗法解除了病痛。
本来,养生的目的是为了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可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只满足于养身而忽略了养心。虽然吃了不少药,花了不少钱,可养生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上述的养身方式,只是说养心的份量在某些时候、某种情况下更为重要。那么,养心从何处入手?养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博大精神,但仍似有迹象可循:一曰“厚德”。“厚德载物”。唯“大德……必得其寿”。所以我们要靠“德”字立身,让“德”真正起到统帅作用。二曰“远志”。志存高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曰“达观”。达观者,豁达也。平常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危难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实际上,由“德”和“志”这两块基石做垫底,加之多一些浩然正气在身。其境界,格局、心胸、视野、气质等诸方面肯定大不一样,养生效果自然会好。
当然,我们还要向先贤先哲学养心。古代先贤先哲的养生经验很多,《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道家讲“天人合一”,倡导“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去甚,即不要追求过分的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去奢,即不去追求奢侈浪费的生活。去泰,即不要享受过分安逸舒适的生活。《黄帝内经》中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庄子的《消遥游》、《养生主》以及儒家许多的养生理论,都是无价之宝,都含有许多的养心的成份,吸取这些有益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受到许多的启发。
一九一七年,差不多已经整整一个世纪,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杂志上曾作过“野蛮之体魄,文明之思想”的倡导。那么,今天的养生热是不是可以看作这一倡导的延续呢?只要我们把这一倡导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贯彻到底,不但国民素质的大提高计日而待。而且,一个无与伦比的、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会高高地耸立在世界的面前。